翻页   夜间
摩登文学 > 移民官 > 第一百七十一章 老站长叶长青的故事6
 
“我所在的新兵营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内蒙古总队三支队新兵营,根据当时的紧张形势,我们新兵训练仅仅训练七天,只搞了一点队列和射击就分配到连队,我开始分配到三支队十二中队,十二中队的前身是个骑兵连,后来改成机动中队。”

“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一支刚刚组建不久的部队,主要负责维护社会治安、重点目标的警卫、看押犯人、守护国门等等。当时内蒙古武装警察总队下设三个支队和两个边防检查站。一支队在呼和浩特,二支队在包头,三支队在乌兰浩特,两个边检站分别是满洲里边防检查站,二连浩特边防检查站。三支队的主要任务是看押劳改犯,主要兵力集中在离白城子不远的保安沼劳改农场,支队机关在乌兰浩特,除机关外乌兰浩特只有直属中队和十二中队两个中队。”

“我们在三支队新兵营受训的三十多名新兵,于1961年10月下旬调到中苏边境口岸满洲里边防检查站,途经呼 伦 贝 尔盟所在地海拉尔,又在海拉尔停留十来天进行补训,于十一月上旬抵达满洲里。”

“满洲里口岸是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对外开放的口岸,它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中、苏、蒙三国交界处的中苏边境线上,是中苏主要通商口岸。满洲里口岸1951年就正式对外开放了,在此之前就是中苏临时开放口岸。”

“满洲里地处大兴安岭以北,紧靠西伯利亚,属高寒区,气候寒冷,每年无霜期不足百天,除小麦和蔬菜以外,其它农作物都不能耕种,冬季最低气温在摄氏零下五十度左右,每年九月下旬就开始下雪,直到第二年五月未仍有雪花飘落。我们在十一月上旬到达时,已是大雪封地,中苏两党两国关系也像当时的自然气候一样,进入了寒冷的冬季。苏方援华专家已撤回,绝大部分援建项目己停建。意识形态领公开论战已开始,中苏边境形势也开始紧张,后来逐渐变成敌人。在这种形势下我来到了中苏边境口岸满洲里边防检查站。”

“满洲里边防检查站是满洲里国门的主要守护单位,担负着从满洲里口岸进出国境的国际旅客列车、货运列车、汽车及其所乘载的旅客员工和货物的边防检查,同时担任国门站岗放哨任务。北京—清里——莫斯科一、二次国际旅客列车每周出入境各一次。列车为苏方车体,列车长、列车员均为苏联人。除国际旅客列车外,大量进出境车辆是货运列车,货车昼夜不停,没有固定的运行时刻表,随到随发,每天约有十多列,既有中方列车,也有苏方列车,双方列车运行轨道制式不同,中方车在准轨上运行,苏方列车在宽轨上运行,宽轨比准轨宽出十厘米左右。此外还有中苏双方货物交接人员乘坐的小型汽车入境,每天不足十辆次。国门哨兵站岗任务由边防检查站承担。”

“满洲里边防检查站为团级单位,除机关外,还有两个业务科,政检科为一科,负责进出境国际列车的检查。包括对旅客及员工护照,证件检查,车体内外部检查和列车监护,检查员均为干部。交检科为二科,负责进出境货运列车及汽车的检查,包括列车体及运载货物的检查,员工护照、证件检查、列车监护,同时负责国门站岗放哨。我1961年11月刚到满洲里边防检查站时,在机关当打字员,不到半年就到二科执勤。二科驻地在离市区十八里路的边境线上,因此就叫十八里。二科由于工作量大,而且昼夜24小时倒班,所以人员配备较多,我入伍时就有五十多人。当时二科领导只有两名,两人都四十多岁。下属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科部,全部由干部组成,共十多人,干部分成四个执勤组,每个组三至四人,设组长一名、其余为副组长。另一部分是勤务中队,设队长和指导员各一人。中队下面设四个班,每班有警士七至八名。四个班分别配属给四个执勤组,执勤时在组长或副组长的带领下共同完成检查、监护和国门站岗任务。交检科营房在市区西面的十八里,是满洲里边防检查站的执勤点,也是货运列车和汽车出入境检查现场,还是国门观察瞭望哨哨所,哨兵由交检科警士轮流担任,白天是观察哨,夜间为自卫哨。营房就在边境线附近,北面离边境线仅一百多米。南面是货运列车和汽车的检查现场,国门就在检查现场东面,木制结构,横跨在铁路上,类似火车站的人行天桥,所不同的是上面建有岗楼。据说这个国门已是第三代了,在它和营房之间还有一个废弃不用的岗楼,原来也是国门观察哨。但未建在铁路顶部,而是建在铁路旁边,因此被废弃。”

“十八里执勤点周围没有居民,营房周围都是草原,它是呼 伦 贝 尔大草原的一部分。由于紧靠边境线,距苏联国境车站后贝加尔不足一公里,虽有一座小山相隔,还是有一小部分在我视线之内。因此交检科是地地道道的国门卫士。在中苏关系恶化的大背景下,随时都可能发生边境事件。何况那时中苏边界尚未划定,边界线是传统习惯线。作为边防一线的部队,必须随时做好付突发事件准备。”

“在这种形势下我被分到交检科勤务中队二班。那时武警级别共分十三级,我们刚入伍的新兵都是十三级警士。武警实行的是供制和津贴制相结合的供制度,服装、伙食免费供给,另外十三级警士每个月36元津贴。满洲里地处高寒区,另加百分之二十地区补贴,每月津贴费共43.20元。服役期很长,规定是七至八年。我们勤务中队二班长是一位1956年入伍的老兵,另外还有几位五八年入伍的老兵。那时新老兵文化程度都不高,大部分是小学,还有少数文盲,我初毕业又读一年中等专业,在当时是极少的,全科干部战士没有高中毕业生。部文化程度也很低,绝大部分是小学,有的只读一两年书,和文盲差不多。我们二班配属第二执勤组,由于昼夜执勤,实行四班倒,当班执勤组负责完成全部执勤任务,包括出入境货运列车检查、监护,出入境汽车的检查、监护,国门哨兵和自卫哨。”

“除上述正常执勤任务外,边防检查站还担负战备任务。由于处在边境一线,面临头号敌人苏修,随时有发生边境冲突的可能。因此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几乎天天处于战备状态,我们每天24小时枪弹不离身,即使吃饭、睡觉也是如此,晚上睡觉也要把枪支弹药放在床铺一侧,以便随时投入战斗。为保证战备任务的完成,军事训练任务很重,主要是射击、投弹、刺杀及简单的战术训练。由此可见边防检查站的任务概括起来就是十二个字:维护国家主权,保卫国家安全。它和海关不同,边防检查站侧重于政治把关,海关则侧重于经济把关。简言之:边检管人,海关管物。此外口岸联检单位还有两家,即卫生检疫和动植物检疫,联检单位四家都有人住在十八里执勤,除边检站外另三家每天各派一两个人轮流驻守,每列车四个单位都参加进行联合检查,只是各有侧重,既相互配合又各负其责。当时交检科四个执勤组轮流执勤,一个组白班,一个组夜班,一个组补觉,另一个组学习、训练或休息,一年四季周而复始。”

“满洲里每年九月下旬开始下雪,直到来年四月末都是大雪封地,一年有七个多月被白雪覆盖,一片银白色世界。气温一般都在摄氏零下三十度以下,最冷近零下五十度。严寒的冬天室外活动很不方便,边防检查工作尤其货运列车的检查,都是在室外露天场地进行,检查员要在列车车箱内外爬上爬下,车上结满冰霜,一不小心就可能滑倒摔伤,加之穿戴很多,行动不便,碰伤摔伤的事时有发生。哨兵条件更差,当时的国门岗楼是单层木板钉起来的,四面透风,没有任取暖设备,哨兵在刺骨寒风中站岗,部队配发的皮大衣皮帽和棉衣裤无法抵御西伯利亚的刺骨寒风,哨兵要穿蒙古袍、皮裤、戴草原帽,脚穿高筒毡靴。冻伤事故偶有发生,有一次我们班一个战士在哨位上穿戴很厚,还是把脸冻伤了,两边脸颊各有一块冻得不通血,出现一块圆形的白色冻块。这类事情一直都有发生。幸亏部队经常进行防冻伤教育,干部战士人人都懂得防冻伤和治愈冻伤的常识,没造成严重后果。为了防止冻伤脸部和鼻子,开始时大家戴上厚厚口罩,经过实践这个办法不理想,因为呼出的热气很快在口罩外结冰。后来改戴鼻罩,也叫护鼻,这是一种为高寒区特制的防寒用品,它是横戴在眼睛和嘴巴之间的一块长条型剪绒或毛制品,两端扣在帽外的扭扣上。它的最大优点是不影响口鼻呼吸,呼出的热气又不于过多地在口鼻处结冰,此外它的保暖性能也优于口罩,冻伤面部和鼻子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既使这样,呼出的热气仍会在鼻罩和皮帽边缘挂满白霜,哨兵一个个个变成了白胡子老头。”

“一年有半年多的大雪封地,给牧民放牧造成困难,牛羊无草可吃,必须要辅之其他饲料以喂养。但一片银白世界却给边防哨兵观察边境动态提供了便利条件,人畜在雪地上的活动非常明显,比在其它任何条件下更容易观察发现。只是雪地反光刺眼,所以望远镜的接目镜要配上有色玻璃防护罩。那时没有夜视设备,夜间主要靠耳朵听,积雪又给哨兵帮了大忙,人在雪地上走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夜间声音传的很远,给哨兵夜间警戒提供了便利条件。大雪封地给干部战士枯燥的生活带来一些特有的乐趣,我们营房外面有一块菜地,经常有野兔到地里拨开雪找干菜叶吃,我们值夜班的同志就埋上夹子夹野兔,有时一晚能夹两三只。一场大雪过后,地皮被雪封严,我们就在营房外面扫出一块空地,撒上粮食,用木棍只起大筐或筛子扣野鸟,主要扣当地一种叫沙半鸡的鸟,每次都有收获。有一次刚下过一场大雪,我们有个同志在营房外面竟赤手空拳捉到一只野兔。在厚厚松软的雪地里野兔跑不快,有时甚至会陷进深深的雪坑里出不来。东北地区差不多每年二三月份都要下一两场大风雪,有一年二月末一场鹅毛大雪下了一天一夜,当地叫大烟泡,大雪伴着呼啸的西北大风,能见度不足十米,平地积雪半米以上,低洼地有的积雪达几米,公路、铁路运输中断,出入境火车、汽车被迫停运。雪一停边防检查站官兵全体出动,分别从十八里和市区两个方向沿铁路和公路清除积雪,还有驻军其它部队、铁路职工等人奋战整整一天,抢修通往市区至国门的铁路和公路。在我们尚未抢通之前苏方接送工作人员的小汽车入境,开到半路被积雪堵住,司机加大油门把堆雪冲了个洞钻了过去。”

“尽管满洲里冬季气候恶劣,对于我个人来说并没感觉特别可怕,我已有了牙克石一年的生活经历,对严寒有充分心理准备,两地同处大兴安岭岭北,相距仅300来公里,气候条件相近。所不同的是学生室内活动多,战士室外活动更多些。高寒区不管外面多冷,一进到室内脱掉大衣和棉鞋马上就暖和了。北方室内都有取暖设备,室温一般都在20度以上。所以我感到寒冷并不是很可怕,至少在有人居住的地方是如此。至于个别远离人群,到荒郊野外单独活动的人就另当别论了,确实发生过有人因深夜迷路冻死在草原上的事故。”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