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摩登文学 > 历史选择——长征中的红军领袖 > 第42章
 
没料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4月27日,军委纵队沿曲靖公路前进,从昆明方向有3辆军车急驰而来。周恩来命令部队就地准备战斗。车上的人发现情况不妙,后面2辆车掉头跑了,前面的车正想掉头,周恩来一声命令:“冲!”战士们蜂拥而上,俘虏了押车副官。经审问得知,这是龙云专为薛岳送军用地图的车。

这真是雪中送炭。20多份云南省地图,1000包又400瓶白药,成了龙云送给红军的“礼品”。毛泽东高兴地说:“我们正为没有云南详图而犯愁的时候,敌人送上门来了,真是解了燃眉之急!这一战绩比在战场上缴获的武器还重要,可谓巧获呀!”当晚,这些地图就被作战参谋用红铅笔标出了军委纵队和红一、三军团从驻地到金沙江最近的龙街、皎平、洪门3个渡口的距离和行进路线。

4月28日,为确定党和红军的行动方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洛甫、博古、陈云、王稼祥、刘伯承、李富春等中央和军委领导,在作战科办公室开会,讨论如何部署军队、抢渡金沙江以及北上四川等问题。毛泽东在会上讲了3条意见:

一、自遵义会议以后,我军由于大胆穿插,机动作战,已把蒋介石的尾追部队甩在侧后,现在已取得了西进北渡金沙江的最有利时机。但是,蒋介石在贵阳已经发现我主力从贵州西南向云南的东北方急速前进,因而调集近70个团的兵力向我尾追;万耀煌的第十三师为其先锋,离我后卫部队红五军团只有两三天的路程。不过,金沙江两岸目前尚无敌人正规部队防守,比较空虚,对我有利。

二、从进入云南的地形条件,特别是从今天缴获的十万分之一地图上看,昆明东北地区是一块比较大的平原,不像湖南、贵州2省有良好的山区可以利用,我军现在不宜在平川地带同敌人进行大战斗,尤其要避开省城昆明为好。

三、根据上述敌情、地形和我军今天所到的位置,对我们过去决定红一方面军北上四川西部,同红四方面军会合,创造革命根据地的方针,已经有了实现的可能了。因此,我军应乘沿江敌军空虚,尾追敌人距我们尚有三四天的行程,迅速地抢渡金沙江。

根据毛泽东的建议,红一军团为左路纵队,抢占龙街渡口;红三军团为右路纵队,抢占洪门渡口;军委直属单位为中路纵队,由刘伯承率领,干部团为前锋,抢占皎平渡口。红五军团作后卫,诱惑敌人,使其以为我军仍要进攻昆明。红九军团作为钳制部队,独立行动,以分散尾追之敌,该军团应在会泽、巧家之间选择渡江地点,过江后与主力部队会合。

金沙江发源于青海,是长江的上游。江水从横断山脉的深山峡谷间奔流而下,波涛汹涌。金沙江江底流沙聚集,盛产黄金,江面受阳光照射,金光灿灿,熠熠生辉。金沙江两岸除几个渡口外,均为悬崖绝壁。

当红军抵达指定渡口后,发现因地势、水及敌机轰炸袭扰等原因,在龙街与洪门渡口都无法过江,于是全军都集中到皎平渡口。

蒋介石获悉红军的行踪后,5月3日,急令已到团街附近的万耀煌第十三师,全力向皎平渡口尾追,保持火力接触,不让红军摆脱,以待周浑元、吴奇伟纵队增援。但第十三师是蒋介石嫡系部队的非嫡系,万与蒋有矛盾,深怕孤军深入,被红军吃掉,畏缩不前,并一而再、再而三地向蒋介石谎报前进方向尚未发现共军行迹,并命令部队后撤,脱离与红军接触。

毛泽东得知万耀煌的动向后,高兴地说:“你们看,龙云的部队被我们调到贵州去了,现在万耀煌的第十三师又要听我们指挥了。你们知道三国时代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吗?我们现在借用蒋介石与万耀煌的矛盾,把主力部队调到这里来渡江。将来让后人写段故事吧!”

5月3日至9日,中央红军全部从皎平渡口过江,充分利用蒋、万的矛盾,提前了两三天时间。当万耀煌的部队追到江边时,红军早已远走高飞,不见了踪影。望着波涛汹涌、浩荡东去的金沙江,敌人只能哀叹又一次败在红军的手里。

从此,红军跳出了几十万敌人围追堵截的圈子,实现了渡江北上、进军川西北的战略意图。红军为了庆祝自己的胜利,编了一个叫《一只破草鞋》的活报剧,热情地歌颂了红军在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从艰难危急中走向胜利,辛辣地讽刺了敌人追击红军几千里,却一无所得,只是在金沙江边拾到红军丢下的一只破草鞋而已!

红军渡过金沙江,四渡赤水战役也就结束了。自遵义会议以来,中央红军在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领导下,以3万多人的劣势兵力,同数十万敌军巧妙周旋,反复较量。红军迂回曲折,大步进退,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驰骋于川、滇、黔边境广大地区,迷惑敌人,调动敌人,困疲敌人,歼灭敌人;四渡赤水,威逼贵阳,乘虚入滇,巧渡金沙,示形于东而形于西,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出敌不意,出奇制胜,从而打破了敌人的重兵围堵,扭转了红军被动挨打的局面。就连毛泽东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从四渡赤水,佯攻贵阳,直到巧渡金沙江,紧紧牵住蒋介石的牛鼻子,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确实高明。毛泽东也曾对陈毅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毛泽东统帅全军后,没有辜负遵义会议和广大红军将士的重托,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会理会议泛起的小风波

四渡赤水之战,是毛泽东统帅生涯中的最得意之笔,而这“得意之笔”的主要特征就是声东击西。

在3个多月的四渡赤水战役中,毛泽东对“声东击西”谋略的运用,达到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要声东击西,就要“忽进忽退,一再回旋”,就要全军走得快,动得勤。毛泽东曾告诫红军指战员,“红军必须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强调的就是一个“走”字。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