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摩登文学 > 历史选择——长征中的红军领袖 > 第46章
 
5月23日,主力红军到达冕宁后,毛泽东、朱德、刘伯承与总部请来的一位彝族通司进行了亲切的谈话。这位彝族同胞30多岁,长得剽悍、魁梧,头缠厚厚的灰布,上披一件披肩,下穿宽大的裤子,脚上没穿鞋。红军领袖们开始还担心听不懂他说的话,没料想,这位彝人会说一口流利的四川话。朱德、刘伯承忙上前与他交谈,并称他“老根”(即“老乡”),引得他放声开怀大笑。毛泽东了解彝民酷嗜喝酒,便拿出酒来招待他,他毫不推辞,端起大碗白酒一饮而尽。边喝酒边聊天,毛泽东、朱德、刘伯承耐心地向他解释红军的政策,讲解红军反对军阀,北上抗日,借道彝族区通过的道理。讲得这位彝民兄弟频频点头,豪爽地说:“皮娃子的事格老子去说通,大军不要放在心上,你们会‘龙快’过去的。”这样,这位彝族同胞成为红军通过彝族区的得力通司。

在冕宁,毛泽东亲自对彝族上层人士进行争取说服工作,请来当地彝族头人沽基达涅,与他进行亲切交谈,详细询问彝族区各方面的情况,具体阐述党的民族政策和北上抗日的主张,得到沽基达涅对红军主张的理解和同情。毛泽东赠送给他一份礼品,并委托他与彝族家支4位头人联系,把红军的礼品分别转送给4位彝族首领。

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的先遣队进入彝族区后,经过萧华、冯文彬等的努力和通司的协助,刘伯承与彝族头人沽基小叶丹,在一个清水池塘名叫袁居海子的地方,按照彝族的习惯,杀公鸡饮血,结拜金兰之盟。当晚,刘伯承设宴款待小叶丹等人,刘伯承把一面写有“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基)支队”的红旗赠给小叶丹,并任命小叶丹为支队长。第二天,刘伯承又送了10支步枪给小叶丹,小叶丹则把他的坐骑大黑骡送给刘伯承。

就这样,穿过彝族区的道路畅通无阻了。蒋介石曾预言“大渡河是太平天国石达开大军覆灭之地,今共军入此汉彝杂处,一线中通,江河阻隔,地形险峻,给养困难的绝地,必步石军覆辙”,但英勇的红军不但未与彝人发生冲突,反而还在彝族头领小叶丹的四叔的陪同下,顺利通过了彝族区,来到了大渡河畔。

红军不是石达开第二

湍急的大渡河发源于四川、青海2省交界的果洛山,聚积高原、雪山、草地的涓涓清流,汇成一股滚滚洪流,自北而南,直下群峰倾压的横断山脉,千回百转,劈山越岭,到此向东一指,呼啸而去。安顺场紧靠大渡河的南岸,是大渡河边一个险峻难越的渡口。

1863年5月,太平天国起义在这里演完最后一幕悲剧。太平军的最后一位领袖翼王石达开和4万士兵在这里全军覆没。几天几夜,大渡河水被鲜血染红了。石达开的妻妾儿女和将领在大渡河边自尽,石达开本人被押到成都施以凌迟酷刑处死。

红军里没有人不知道太平军覆没这一悲剧。红一军团的先头部队即将到达大渡河的一天晚上,朱德坐在篝火旁,给战士们讲述了一个他在儿时就听了几十遍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一位参加过太平军的织布老人讲给他听的。这位老人告诉他说,石达开并没有死。石达开的四女儿是经石达开搭救后收留的养女。为此,她曾想嫁给石做妾,但石拒绝了。后来她嫁给了一个长得酷似石达开的人。在太平军战败之后,这位四姑娘说服石达开逃走,而让她的丈夫做了石达开的替身。石达开在这一带飘泊了许多年。不少人都看见过他,其中有一个岷江上的船工,在狂风暴雨中落水,幸而遇到石达开,被救了性命。老织布匠说,在漆黑的夜晚,人们在大渡河边可以听到阵亡将士的英魂在哀号,直到有人为他们报了仇,他们的悲鸣才会停止。老人常引石达开的诗句:

只觉苍天方聩聩,

欲凭赤手拯元元。

朱德对战士们说,这个故事当然不是真的。石达开在成都被凌迟处死,他本来想以自己的生命来换取部下将士们免于一死,但他的部下最后也都遭屠杀。

精通史书典故的毛泽东也给战士们讲了有关石达开失败的情况。当中央红军到达离安顺场约五六里的一个大山脚下歇息时,发现了一块纪念石达开的石碑。毛泽东借着碑文夹叙夹议地给指战员们详细讲述了石达开在安顺场被困失败的故事。

翼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的名将、天王洪秀全的左膀右臂,精通文韬武略。1857年5月,由于与洪秀全发生分歧,从天京(南京)出走,率领太平天国5至7万精兵和许多将领打到西南。1863年春,石达开从云南的米粮坝渡过了金沙江。4月13日,进到了宁远府(今西昌)境内的白果湾一带。5月1日至2日,进至德昌及西昌县的马道子。石达开原打算越过大渡河,从大渡河北岸夺取成都和川西平原。他决定采取从宁远北上经冕宁、越川到大渡河的南岸,再跨过大渡河,经雅安而取成都的路线。这是一条山险江凶、人文复杂、彝汉杂处、天堑难渡的险路。为了减少进军的阻力,石达开送给土司王应元等重礼,向他们买路。5月12日,石达开统率4万太平军,绕冕宁、越川,从西边小路长驱直入,于5月14日黎明,进抵大渡河南岸的紫打地(今安顺场)王应元辖地。这里地形险要,前临大渡河,左界松林河,右有老鸦渡河,东南方向峰峦重叠,兵力难于展开和回旋,容易遭遇包围和伏击,非大军久留之地。

遗憾的是石达开犯了4个错误,终遭覆没的厄运。

首先,当追兵尚未到达大渡河北岸时,石达开本可以利用这一空隙迅速渡过大渡河,但他却坐失良机,先是造船扎筏耽误了时间,后又为其夫人生子“犒赏三日”,一误再误,让追兵唐友耕部追了上来,难于脱身。

其次,石达开过于轻信土司王应元的口头许诺,未在王被清朝政府重金收买之前只有200多人的守备力量时,离开凶险之地,渡过松林河,北上泸定,寻找生机。待石达开延误4天之后,清政府调来大量军队布防松林河西,王应元也已背信弃义,石达开只能束手待毙。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