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摩登文学 > 鞅掌天下卫鞅秦孝公 > 第167章 兴农上书(上)
 
秦国的铁矿资源很贫瘠。

这是秦国上下达成的共识。秦国本土的铜矿不少,所以铜制品在秦国的应用还是很广泛的,不管是军队铸造兵器还是做其他的事情,能用得到金属的地方,选材都是以铜为主——

但是铜制品远远没有铁制品便宜,农具就更不可能用铜来打造了。

这就大大限制了秦国生产力的发展。

铁耐用结实又廉价,可是秦国的铁矿实在是太少,炼铁技术出现了这么多年,到了现在也没有开发出几处合用的铁矿。试看山东六国著名的铁矿,比如韩国的宜阳、赵国的邯郸——试想韩国那样的弱国,拥有了一处铁矿,加上先进的冶炼技术,打造出来的兵器用来装备军队,韩国军队就立刻拥有了“劲卒”的称号,可见铁矿资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有多么重要。

尤其是魏国,自魏文侯时李悝变法以来,国力陡然增长,除了李悝在魏国实现“尽地利之教”的主张发展农业,魏国的强大和魏国铁矿冶炼的发展也不无关系——否则一个新兴的国家,怎么就会在几年之内拥有全天下最强劲的魏武卒?

当今的天下,依然公认魏国的魏武卒是军队最强,他们的军制是最先进的,兵器也是最锋利的。

而魏国的发达也离不开冶铁业的不断进步。

所以,开发铁矿,不论是对农业还是军队,都是对秦国强大有好处的。

非常大的好处。

可是以秦国之大,却没有几处可以持续供给的铁矿。

当今战国之世,铁制品已经渐渐取代铜制品成为了实用金属的主流,而在秦国,铁却依然是一种不常见的物事。

大家也想要用廉价的铁来取代铜,但是……没有铁矿,该怎么办?

办法是有的。

调用人力,开发铁矿。

秦国的铁矿资源少,只是因为秦国从来没有想过去触碰藏在山泽之间的财富——秦国坐拥关中,沃野千里,铜矿都有那么多,在山野的深处,不可能一点铁矿都没有。

但是,却没有人去挖掘这一切,甚至根本没有几个人意识到这一切——比如说,秦孝公就没有。

这是自然的,毕竟不能强求一个国君什么都知道,但秦孝公提及铁器和牛田的时候脸上甚至是茫然的,根本没有意识到提高生产力对变法的重要性。

这就非常不应该了。

所以,他要上这篇书,去提醒秦孝公。

从前卫鞅也秦孝公提过类似的意见,也将自己的观点糅合在了变法的总体里讲,但是秦孝公并没有太注意——卫鞅觉得自己有提醒秦孝公的义务。

但是,该以怎么样一个名义去提醒秦孝公呢?卫鞅觉得自己还没有想好。

所以自己手头这篇兴农上书,还没有写完。对秦孝公说的话,他全都想好了,但是以什么样的办法才能让秦孝公对这件事情重视起来?

“客卿?”

景监轻声询问道。

卫鞅似乎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回答。

于是景监再也没有去打扰卫鞅,看着卫鞅,笑着摇了摇头。

突然卫鞅似乎想到了什么,猛地一拍案,醒了过来,望向前方。

这个时景监也知道了,卫鞅这个时候终于找到了自己正在苦思冥想的答案。

……

“农者,国之本也,国之战力,由农而始,有道之君,以能察农事艰苦者为贤明,治国之要,故务在兴农而已。”

在开年的朝会上,卫鞅终于还是选择了在朝堂上上书的方法来提醒秦孝公。

他所读的上书名叫《兴农书》,提议为了兴农强国,要贯彻实行两条措施:

首先,要由禁室领头,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这方面卫鞅是有八成把握的,他虽然是贵族之后,对农事的了解却也不少,再加在秦多年,他知道秦国的现状,所以做起这样的事情来,很顺手。

其次要开发铁矿、发展冶铁业。

为了秦国的农夫能用上更方便的农耕用具,秦国的兵士在战场厮杀的时候能用上更锋利的兵器,秦国的山野大泽组织专人和专门的机构由国家统筹开发——由于秦国铁矿贫瘠急需开发铁矿,发现铁矿者赏百金。

而秦国山野中所埋藏的矿藏,按照卫鞅的观点,均属于国家财产,等闲人等,需由官府许可才可以开采山中的资源,开采所得,也得由官府课以重税。

秦国的兵器铸造以及农具铸造,也由国府一体规划,引进先进技术,保障从国府到地方都能拥有专门的冶铁作坊,外来有能为秦国兵器锻造、对秦国农具有所裨益者,亦可根据其贡献而赏金。

秦国要想强大,首先府库要充盈,兵器要锋利,战卒要勇猛,农民要有生气——而后两者变法正在解决,前两者却还差的很远很远……这是为什么?

因为秦国的农业和冶铁业和山东六国差距很大。

所以,为了兴农,当然要把这两块拉上去,这样才能赶超山东六国——变法,不仅仅是制度要变,整个秦国都得一大变!

卫鞅在兴农书里是这样说的。

“如是,则农兴,则兵盛,则国强,则大秦霸业可成,望君上孰察。”

卫鞅最后将这封上书在秦孝公的面前念完了,将手中的兴农书合上,举在身前。

“君上。”卫鞅轻唤道。

章华从卫鞅的手中接过上书,呈到秦孝公面前。

秦孝公拿稳了这份上书,连看都没有看就搁在了一旁——因为他已经全都听到了,没必要再看一遍。他知道卫鞅所说是对的,他也听卫鞅说过,但是他一直没有将这一切放在心上——他认为这种事情他只要点个头然后和其他的法令一起下诏书就可以了,却没想到卫鞅如此郑重其事地提了出来!

这种事情,本来就是自然的,有专门写一封上书跑到朝堂上进言这么重要吗?

于是他有问:“客卿为什么要写这样一封上书?”

“君上从名字上便能看出一二。”卫鞅回答道。

兴农兴农,当然就是那个意思了。

秦孝公沉默许久,没有再征求卫鞅的意见,而是将目光投向群臣:

“众卿以为如何?”

顿时,朝堂中间响起一阵窃窃私语声。

秦孝公轻拍了拍面前的案,朝堂瞬间安静下来。

然后,秦孝公缓缓地说:“我觉得客卿似乎有点急躁。”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